新华网武汉7月19日电(俞俭、余敏慧)他一生奉献给农田水利事业,如今归于大地,融入浩浩水系。18日,千余学子、生前亲友冒着高温酷暑,在武昌送别我国著名水利学家、国际知名地下水及农田排水专家张蔚榛院士。
从1941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开始,张蔚榛便与农田水利工程结下不解之缘。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被派往苏联深造的水利青年学者,他遇到一位可敬的师长——被誉为“水利土壤改良之父”的考斯加可夫教授,更坚定了他从事农田水利事业的决心。从开始研究农田水利那天起,张蔚榛走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农村广阔大地,哪里经常发生旱灾涝灾,哪里的土壤盐碱化了,哪里的地下水资源缺乏,他就把探究的目光投向哪里,把跋涉的足迹留在哪里。
“一辈子都为农水奔忙,直到他身体实在走不动了。”作为张蔚榛院士的同事,今年已72岁的原武汉水电学院董文楚教授在张老面前当了48年的“小董”。“小董”见证了张老八旬高龄还亲自带队去新疆、河套地区、河南考察土地干旱、盐碱化,进行节水研究的情景。
张蔚榛和同行提出在北方平原应以开发浅层水为主的理论,被实践得到了证实。1978年,“华北平原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张蔚榛投入很大精力的又一项重要工作,是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地改良。如今,盐碱地的治理已见成效,就连盐碱化最严重、寸草难长的地区也早已稻粱丰收。
作为我国现代农田水利学科的开拓者,张蔚榛院士提出了完整的适应于不同大气条件、不同布置形式的农田地下排水系统计算理论和公式,建立了一套系统的地下水非稳定流理论体系,在我国北方地下水资源评价和地下水开发利用决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为解决灌溉土地次生盐渍化防治这一世界性难题做出了不懈努力,后来又开展化肥流失对环境污染及其预报方法的研究。
据和张蔚榛院士共事了半个多世纪的刘肇祎教授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本农田水利专业的教科书是由张蔚榛主编的,我国第一个农田水利实验室是他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1956年,我国开始招收研究生,张蔚榛成了首批指导农田水利研究生的导师。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他又成为我国最先招收农田水利专业的博士生导师。由于他在农田水利和地下水资源方面的杰出贡献,74岁那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肇祎教授说,张院士提出的“科学开采地下水”警告,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张蔚榛院士长期在2138cn太阳集团古天乐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他专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严谨治学,追求卓越,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着身边的一代代人。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土工研究所副所长张家发是张院士的弟子,他回忆说:“在老师生命的最后两年,仍在关心自己专业领域的未解难题。他不仅拿出‘我国灌溉水利系数’和‘海河流域电力超采问题’两篇被称作‘半成品’的文章,与同行交流体会,甚至还将它们寄给自己的学生把关。”